美國 18th Street Art Center 駐村經驗分享

2022年夏季,隨著台灣疫情政策逐步鬆綁,我有幸獲得台灣文化部支持,來到美國加州的聖塔莫尼卡(Santa Monica),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藝術家駐村計畫。這次的駐村地是歷史悠久的18th Street Art Center,自1988年創立以來,該中心一直是南加州運行時間最長的藝術村,每年接待超過60位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。

18th Street Art Center的Olympics Campus空間外牆
左圖為機場園區開放工作室,中間是在自己工作室的側拍,右邊是在附近測試風弦琴

18th Street Art Center擁有兩個園區,機場園區(Airport campus)約有 30 位藝術家進駐,多為當地藝術家租用,不定期會舉辦展覽及聯合開放工作室。台灣藝術家大多駐留在奧林匹克園區(Olympic Campus)。這裡的建築彩繪斑斓,充滿活力,仿佛在訴說著這裡藝術家們的故事。藝術家們來自世界各地,背景各異,每個人的創作也都充滿獨特的個性。藝術中心為台灣藝術家們提供了住宅與工作室混合的居住空間,環境簡潔且設施齊全,生活條件算是相當舒適。園區內也有不少長期住戶,例如表演藝術家暨藝術中心共同創辦人 Dan Kwong 就已居住於此超過三十年。

駐村工作室空間及外觀

在新冠疫情爆發後,我長時間滯留於美國東岸。此次駐村計畫讓我有機會在西岸停留和生活一段時間,感受與紐約、波士頓等東岸城市截然不同的氛圍。聖塔莫尼卡是美國西海岸著名的度假勝地,以其海灘、遊樂園、飯店、酒吧等周邊設施聞名於世。此外,這裡也是著名的66號公路的終點。工作室附近有輕軌可搭乘,十分鐘內便可抵達聖塔莫尼卡熱鬧的第三街以及海邊。若要前往洛杉磯市區,則需要大約一小時車程。當地人都會提醒應避免於夜間單獨搭乘洛杉磯的大眾運輸以策安全。

在我駐村期間,奧林匹克園區因疫情影響未對外開放,對外活動如Studio Visit和每週的Creative Roundtable等,都轉為線上形式。雖然實體交流受限,我們仍以線上方式互動,觀摩彼此的作品,並從中學習。洛杉磯的生活節奏與台北迥異,特別是在移動上。一開始我主要靠腳踏車和大眾運輸,生活範圍侷限在藝術村附近。藝術村離海邊不遠,騎腳踏車或搭一站輕軌就能抵達第三街鬧區,並徒步前往海邊。Santa Monica碼頭有一個相當美式的遊樂園,並有許多象徵66號公路終點的景點裝飾。後來,其他台灣藝術家抵達後,有了同伴能共同租車分攤成本,我們才有機會探訪洛杉磯周邊景點,親身感受美國的大公路主義。

悠閒的Santa Monica海邊

在18th Street Art Center的駐村生活中,藝術家們被鼓勵多出去體驗、旅遊和邀請親友來訪。機構提供充足的支持,如代收包裹和簡易設備租借。雖然有些小意外,如停電和瓦斯管線故障,但多數問題都能在一兩天內修復。夏天需要注意蟻害問題。

為了有效利用時間,事前規劃行程和同一天參觀同一區域的景點非常重要。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訪的駐村附近景點:

1. 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(CLUI):位於Culver City的非營利學術機構,致力於研究美國土地利用,以簡約的展示方式呈現研究成果。

正好在CLUI遇到的展覽

2. Museum of Jurassic Technology:這座獨特的博物館展示了藝術、科學、人類學和歷史等多元領域的真偽難辨的展品,帶你進入一個充滿驚喜的世界。

該場館保密工作相當嚴實,內部禁止拍照,僅能從網路上找到少數官方釋出的照片。

3. Bergamot Station Arts Center:前火車站現已成為一個擁有超過30間美術館和藝廊的藝術園區,還有設計公司、咖啡館和商店。

4.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:鄰近UCLA的科學中心,提供寓教於樂的展品,附近還有玫瑰花園和歷史博物館等景點。

5. The Huntington:洛杉磯著名景點,包括圖書館、藝術館和植物園。園區內有中式庭園「流芳園」、日本花園和令人驚艷的仙人掌花園等。沙漠花園匯集了廣泛的異生植物類別和超過5000個物種。其他花園還有澳洲花園、荷花池和溫室等。

The Huntington側拍

創作側寫

在駐村期間,我廣泛地探索了將不可見資訊「聲音化」的創作方向,並得以一窺加州與墨西哥之間緊密的文化聯繫。加州擁有大量的拉丁裔移民,這使得兩地的文化交流尤為密切。這些交流體現在眾多方面,如移民故事、飲食風俗以及共享的藝術傳統等。

正是因為加州與墨西哥的這些共通之處,讓我得以與墨西哥的藝術機構 BEMA 及城市規劃實驗室 dériveLAB 建立起交流合作管道。在拜訪墨西哥期間,我提出「環境廣播」概念,與當地合作單位共同製作了以日常物件為材料的風弦琴(Aeolian Harp)裝置原型,並在不同地形進行實驗,探究各種聲音化的可能性。例如,我們將這些聲音轉為短波訊號發送出去,並以此為基礎,開發出一個讓大家參與的工作坊體驗。我們在大相徑庭的文化背景中尋找共通點,探索如何將藝術與科技結合,以啟發更多人關注和行動起來解決氣候變遷的挑戰。

這次 18th Street Art Center 駐村經歷,不僅讓我深入瞭解加州與墨西哥之間豐富的文化交融,還為我提供了一個機會,去探索創作與實踐的新方向。在18th Street Art Center這個充滿彈性和支持的環境中,我得以暫時遠離繁忙的生活,專注於創作和實踐,醞釀下一階段的計畫開展。

註1:在駐村期間開發的風弦琴無線電裝置,於2023年11月底以《無形介面 (Interfaces of the Invisible)》在墨西哥克雷塔羅市博物館展出。

註2:此篇文章修改自提交給文化部的結案報告,並由ChatGPT修飾。

--

--

紀柏豪 Chi Po-hao

融聲創意工作室負責人,關注藝術與科技的交會,作品多為互動與生成式系統,廣泛參與各類展演活動。個人網站 https://chipohao.com